當下的歐洲處于十字路口,相應的中歐關系也處于一個關鍵的莫測時期。中歐關系未來五年或更長的時間走向何方,不僅是中歐的事情,也直接影響著全球權力的重新分配和重組。所以誰來出任歐盟委員會主席、對華關系有何影響自然是外界關注的焦點。當然就我個人看法,真正影響中歐雙邊關系的是各自的利益,而不是某一個人。
首先要說明的是,本文所指歐洲不是地理概念,而是現(xiàn)實政治層面的。即指以法德為中心的西歐和它們支配下的歐盟,中東歐、南歐、英國和俄羅斯都排除在外。英國深陷脫歐危機和亂局之中,早已喪失了挑戰(zhàn)中國的意愿或者說能力。中東歐和南歐在經濟上對中國寄予厚望,迫切要加強在這個東方經濟快車上的地位。俄羅斯面對西方的長期打壓,更是和中國建立起準盟友的關系。只有西歐,仍以殘存的實力為基礎,不時發(fā)出不和諧的聲音和舉動,需要中國分心應對。
7月16日,在法國斯特拉斯堡歐洲議會總部,馮德萊恩當選后出席新聞發(fā)布會。新華社記者張鋮攝
中歐的正面因素
首先從地緣政治角度,中歐雙方相隔遙遠,彼此都不是對方的威脅。同時歐洲也已經不再是這個世界的霸主,事實上經過兩次主要發(fā)生在歐洲本土的、代價極其慘烈的世界大戰(zhàn),它自己也已喪失了角逐世界霸主的意愿。當然更重要的是,歐盟正經歷歷史上少有的內憂外患:民粹主義崛起、英國脫歐、種族危機、難民危機、競爭力下降、俄羅斯的安全挑戰(zhàn)、美國對傳統(tǒng)盟友體系的破壞。所以當面對中國的崛起時,它雖然不愿接受,無法接受,但其反應卻更多的是一種無奈,最多也就是非暴力不合作而已。
其次,中歐經濟互補性高,在中美貿易戰(zhàn)的背景下,2018年雙邊貿易額接近7000億美元,也就是說平均每分鐘雙方的貿易額就超過百萬美元,每兩天的貿易額相當于雙方建交時一年的貿易額。歐盟已連續(xù)15年穩(wěn)居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,中國是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,雙方互為第一大進口來源地和第二大出口市場。截止到2019年2月,歐盟對中國的投資累積超過1300億美元。
中歐雙方在全球治理、共同應對人類共同的挑戰(zhàn)方面有很多共識。比如氣候保護、捍衛(wèi)自由貿易、推進全球化、反恐。尤其是在今天特朗普高舉“美國優(yōu)先”的時代,中國成為歐盟在上述議題上唯一可以依賴的主要力量。
中歐的負面因素
中歐的沖突主要體現(xiàn)在三個方面:一是中國的經濟發(fā)展和升級日益嚴重地對歐盟造成巨大沖擊,比如制造業(yè)的衰敗。要么由于競爭失敗而關門大吉,要么轉向中國等新興國家。制造業(yè)是一個國家的實力基礎,這種局勢如果不能逆轉,對歐洲意味著什么,不言自明。更令歐洲寢食難安的是,中國正在向高端制造業(yè)邁進,其進步之迅速,就是此一領域的領先者德國都感到巨大的危機。這也是為什么歐洲開始限制中國對它們尖端技術產業(yè)的收購和投資。
至于人工智能和5G技術,中國更是明顯走到了歐洲的前面。
對于民眾而言,他們已經習慣的高福利、多假期的閑適生活方式受到嚴重沖擊,難以維系。這是他們無法接受的。
二是雙方國家發(fā)展戰(zhàn)略上的沖突。
從歷史上看,任何一個國家崛起后必然要走向世界。歐洲崛起時采用的手段是以直接占領土地為手段的殖民。美國的方式則主要是建立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和組建盟國體系。中國則是建立在共享共贏互利基礎之上的“一帶一路”。相對而言,中國的模式更和平,更平等,更有效。這也是為什么中東歐和南歐國家紛紛加入的原因。
但是正處于四分五裂狀態(tài)的歐盟對此非常敏感,認為是對歐洲一體化的威脅,是對歐洲團結的破壞。盡管事實上誰都知道,歐盟是由主權國家建立的邦聯(lián),分裂是正常的狀態(tài),它也不存在強求統(tǒng)一的機制。就是美國這樣的聯(lián)邦制國家,各州都可以公開反對聯(lián)邦政府的決定。比如特朗普退出巴黎氣候協(xié)定,加州就公開反對,還要繼續(xù)履行。所以,歐盟的分裂和外部因素沒有直接關系。
三是雙方在文明比如制度、價值觀、種族、宗教信仰方面存在的差異,影響到雙方的互信,以及對中國崛起的接受程度。這也是為什么歐洲無法接受一個中國主導的世界,盡管這還遠沒有成為現(xiàn)實。歐洲對“一帶一路”的猜疑和抵制,不僅僅是權力和利益的角逐,也有這方面的因素。